Blog Post

【李勝彥】美債殖利率上揚 不可輕忽

【李勝彥】美債殖利率上揚 不可輕忽

今年以來,美國股債匯市等三大市場紛紛上揚,反映這三大金融市場均朝正向發展,只有各自市場變動幅度的差異,而以10年期公債殖利率指數變動92%為最大。美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在3月30日盤中最一度漲到1.776%,相較金融海嘯時期,在2010年4月5日的最高值4.009%,現在的高值只算是一個升勢的開始,因為在那段時期的最低值為1.32%。

這種由通膨預期升高所導致的市場趨勢發展,一反聯準會當前極度寬鬆貨幣政策所預期的效果,驚動聯準會多位官員和財政部長葉倫(亦是聯準會前主席)相繼出面喊話收驚,強調此刻公債殖利率上升是反映市場對經濟的預期樂觀,通膨本身尚屬溫和,而聯準會主席鮑爾隨後亦發言稱,預期在2023年之前都不會升息,強化其鴿派立場。

影響美國股債匯三大市場有著共同的基本面因素,亦即,影響股價的主要因素除了企業財報的表現之外,尚需顧及當時的外在經境環境:成長與物價。同樣的,影響公債殖利率的除了政策利率之外,尚有經濟成長和預期通膨等風險溢酬,而影響匯率變動的因素則較為複雜,包括,(一)國內外利率的相對變化(利率平價理論),和(二)國內外物價的相對變化(購買力平價理論)等基本面因素,及其他因素。由上觀之,正如貨幣學派代表人物米爾頓.傅利曼(Milton Friedman)所言,「在經濟活動中,貨幣扮演著最重要的角色」。

最近導致美股調節的主因歸咎於美國公債殖利率上升,並進而追蹤到其係反映近期美國通膨預期上揚之故,而台灣中央銀行亦在日前的理監事會後記者會適時發表其對「近期美國通膨預期上揚現象之分析」的精闢研究。不諱言的,當前的確有通膨預期上升的現象。「預期」為總體經濟學變化的動力,也是實際上改變消費投資的推動力。惟市場上不可能每一個參與者都有同樣的「理性預測」,大家皆看漲或皆看跌,否則市場難有成交。因之,比較實際的是,市場的預期是由人人互不相同的預期所形成。

在當前的總體經濟社會裡,預期之實現則有待寬鬆之財政和貨幣政策的落實,疫情趨緩和景氣復甦的來到,以及原油、黃小玉等國際重要原料及貨運價格的上升等條件的具備,以帶動消費、投資和出口的增加,縮小財貨供需缺口,方能出現顯著的物價上漲。但以近二年消費者物價指數的實際年資料觀之,只有中國大陸連續二年略高於2%,香港一年,至於歐美主要先進國家經濟體則無一有此現象,反映這些國家經濟體的實質需求並不強勁到足以引起有感的通膨,而事實上也卻無此數據。

再者,如前所述,股債匯這三個市場皆有「通膨」這個共同影響因子,但通膨對不同的市場有不同的影響途徑。例如在其第一輪的途徑,通膨上升將帶動殖利率上揚,促使當地貨幣趨貶,驅動股市上漲等;同時,在第二輪的途徑,本國利率的上升將帶動本國貨幣升值,以及存款者受惠,因之不同的市場將感受到「良性」或「惡性」的不同通膨結果,不可能有一致的預期,而溫和的通膨自然帶動利率上升,促使「利率正常化」,總比聯準會「政策升息」較為省事,同時對市場的衝擊也較小,因而較受歡迎。

正因為「通膨預期上升」對經濟金融的影響沒有明確是「良性」或「惡性」的定論,預期很難實際看見,徒在市場上留下投機炒作的空間,當局對市場的變化宜加注意。(作者是中國輸出入銀行前理事主席)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

Related Posts